篇一: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
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
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
一、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
1、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
原理:(1)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;
(2)人类产生之后,自然界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; 方法论: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和自然
关系的基本前提。我们在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的时候,务必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2、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
原理:(1)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;
(2)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;
(3)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;
物质: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,且能够为人的
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(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)。并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,世界的本质是物质。
补充: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。
1、原理:(1)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首要条件;
(2)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,是人
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;
(3)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;
2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。
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。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,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。
二、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
1、意识:(1)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;
(2)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;
(3)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;
2、表现:(1)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,也能够反应。
事物的本质。
(2)意识的反作用:在实践活动中,意识总是指
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
的东西,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。
3、方法论: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,重视精神的力量,
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,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。
三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
1、一切从实际出发:我们想问题、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
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。
原理:(1)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,是我们做好
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;
(2)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,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、方针、政策的前提;
(3)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,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。
2、了解国情、立足国情
原理:(1)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,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
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;
(2)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,是科学的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;
方法论: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,对于青年学来说,就是要学习中国历史,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,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,就要把我们想问题、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。
三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
1、观点:(1)唯物: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,世界上先有物质
后有意识,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是物质的反应。
(2)唯心: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,意识决定物质。
2、根本分歧:物质和意识的关系。
3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: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——近代机械唯物主义—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
4、唯心主义的派别:客观唯物主义;主观唯物主义。
5、方法论:坚持唯物主义,反对唯心主义,坚持从实际出
发反对主观主义。
(1)坚持无神论,反对有神论;
(2)要把想问题、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;
(3)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,办事情要有客观精神;
(4)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。
第二课、联系地、发展的看问题
一、坚持联系的观点
1、联系: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
影响、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2、联系的普遍性:
(1)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、要素是相互联系的;
(2)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;
(3)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。
3、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。
4、联系的多样性:
(1)整体和部分的联系
1)二者不可分割;
2)二者相互影响;
3)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 方法论:1)要树立全局观念,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,寻求
最优目标;
2)搞好局部,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。
(2)因果联系
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;
方法论:1)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,是我们正确
认识世界,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;
2)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,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。
二、坚持发展的观点
1、原理:(1)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;
(2)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;
(3)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。
2、方法论:(1)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;
(2)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;
(3)要坚持与时俱进,培养创新精神,促进新
事物的成长。
3、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。(“新”指符
合客观规律,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。)
三、 运动: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。
1、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,运动是物质的运动。运动是物质的
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,物质是运动的主体,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。
2、 静止:(1)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;
(2)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;
(3)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,是运动的特殊状态;
(4)绝对运动、相对静止。
篇二: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
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
(必修四)
2014级高二
(20)班
杜正心
第一单元: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
第一课:美好生活的向导
第一框:生活处处有哲学
1.哲学的产生
(1)从哲学产生的根源上讲: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,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,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。
(2)从哲学产生的方式上讲: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。
2.哲学影响人们的生活
哲学与我们的生活、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,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。
3.哲学的本义
(1)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,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。
(2)在汉语中,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,即爱智之学。
(3)马克思认为,哲学是现世的智慧,是“文化的活的灵魂”。
(4)总之,这学是一门给人智慧、使人聪明的学问。
4.哲学的作用
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。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、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,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,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。
5.哲学的任务
寻找光明,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,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。
第二框.关于世界观的学说
1.世界观的含义
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中的看法和根本观点。
2.哲学的含义
(1)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,是系统化、理论化的世界观。
(2)反对两种错误认识。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,把零碎的、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;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,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。
3.世界观与方法论
(1)方法论的含义: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,就成方法论了。
(2)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:世界观决定方法论,方法论体现世界观,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。
4.具体知识分类
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,即自然科学知识;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,即社会科学知识;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,即思维科学知识。
5.哲学的概念
哲学是对自然、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。
6.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
(1)相互区别: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、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,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,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。
(2)相互依赖: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现;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。
第二课:百舸争流的思想
第一框:哲学的基本问题
1.哲学的基本问题
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,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。
2.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
(1)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源的问题。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,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。
(2)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,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。
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,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。
3.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
(1)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,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。认识和改造世界,归根结底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。
(2)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,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、必须回答的问题。 a.哲学是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,就必须首先弄清并明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。
b.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,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,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,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。 第二框: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
1.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
(1)两者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。
(2)唯物主义根本观点:物质是本原的,意识是派生的,先有物质后有意识,物质决定意识。
(3)唯心主义根本观点:意识是本原的,物质依赖于意识,不是物质决定意识,而是意识决定物质。
2.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
(1)古代朴素唯物主义:认为世界是物质的,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,本质上是正确的;但没有科学依据,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。
(2)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: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,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;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,因而具有机械性、形而上学
篇三: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(上册)
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
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
一、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
1、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
原理:(1)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;
(2)人类产生之后,自然界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;
方法论: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。
我们在利用自然、改造自然的时候,务必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2、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
原理:(1)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;
(2)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;
(3)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;
物质: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,且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
实在叫做物质(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)。并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,世界的本质是物质。
补充: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。
1、原理:(1)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首要条件;
的基础;
(3)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;
2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。生产力的发展是客
观的。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,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。
二、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
1、意识:(1)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;
(2)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;
(3)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;
2、表现:(1)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,也能够反应。事物的本质。
(2)意识的反作用:在实践活动中,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
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,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。
3、方法论: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,重视精神的力量,自觉树立正确的思
想意识,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。
三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
1、一切从实际出发:我们想问题、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
发点。
原理:(1)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,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
求;
(2)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,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、方针、政策的前提;
(3)一切从实际出发,使主观符合客观,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。
2、了解国情、立足国情
原理:(1)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,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
须解决的首要问题;
(2)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,是科学的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;
方法论: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,对于青年学来说,就是要学习中国历史,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,就要了解我们的现实,就要把我们想问题、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。
三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
1、观点:(1)唯物: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,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,物质决
定意识,意识是物质的反应。
(2)唯心: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,意识决定物质。
2、根本分歧:物质和意识的关系。
3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: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——近代机械唯物主义—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
4、唯心主义的派别:客观唯物主义;主观唯物主义。
5、方法论:坚持唯物主义,反对唯心主义,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。
(1)坚持无神论,反对有神论;
(2)要把想问题、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;
(3)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,办事情要有客观精神;
(4)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。
第二课、联系地、发展的看问题
一、坚持联系的观点
1、联系: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的关
系。
2、联系的普遍性:
(1)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、要素是相互联系的;
(2)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;
(3)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。
3、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。
4、联系的多样性:
(1)整体和部分的联系
1)二者不可分割;
2)二者相互影响;
3)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
方法论:1)要树立全局观念,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,寻求最优目标;
2)搞好局部,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。
(2)因果联系
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;
方法论:1)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,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,进行科学
研究的前提;
2)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,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。
二、坚持发展的观点
1、原理:(1)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;
(2)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;
(3)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。
2、方法论:(1)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;